【政风行风热线】淮南市审计局2025年7月24日政风行风热线访谈-资源环境审计
访谈主题:资源环境审计
访谈时间:2025年7月24日
访谈嘉宾:
市审计局四级调研员 刘 辉
市审计局资环科科长 杨 盾
市审计局二级主任科员 郭明明
访谈地点:淮南人民广播电台
现场图片:
1.主持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近年来,淮南市审计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扎实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推动全市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能否介绍一下我市资源环境审计开展的总体情况?
刘辉:淮南是一座缘煤而建的资源型城市,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近年来,淮南紧扣“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功能定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探索转型绿色发展路径,奋力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路。全市审计机关聚焦聚力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牢记职责使命,依法履职尽责,以绿色审计护航绿色发展。接下来我从3个方面向各位作介绍。
一是资源环境审计制度不断完善。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全力支持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立足淮南资源型城市特点,2013年,市政府以政府令形式出台《淮南市资源环境审计监督办法》,开全国先河。该办法的制定出台,对于指导市、县(区)审计机关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淮南市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指挥棒”。市审计局坚持制度先行,又相继出台了《淮南市领导干部耕地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办法》《淮南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方案》等多项制度,规范了审计程序和内容,纵深推进资源环境审计常态化、长效化。
二是资源环境审计格局逐步形成。近年来,全市审计机关不断拓展和丰富绿色审计理念和内涵,着力创新构建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基础,绿色专项审计为重点,嵌入式绿色审计内容为补充的绿色审计大格局。主要是:专注“绿色责任”,通过对县区(乡镇)、林业、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督促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既算“经济账”、又算“生态账”。2020年以来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共组织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各类资源环境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共计54个,审计各级领导干部80人。助力绿色转型,推动节能减碳协同增效。按照每年做精1—2个资源环境专项审计的思路,结合能源城市特性,相继组织实施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农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林权制改革、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修复相关资金专项审计等项目,连续五年对引江济淮工程(淮南段)进行跟踪审计,连续三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审计,今年又开展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落实专项审计,有力助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嵌入“绿色领域”,全面拓展审计覆盖面。围绕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中心工作,统筹全市审计项目,将资源环境审计嵌入财政、投资、金融、企业等审计项目中,如在财政审计项目中关注环境资源相关资金运用情况;在投资审计项目中关注国家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情况;在企业审计中关注企业占用自然资源、环保税费以及污染防治政策履行等方面内容,极大地拓展了覆盖面。
三是资源环境审计成效不断显现。充分发挥资源环境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监督效能,不断加强对资源环境审计结果的综合性分析与全方位研究,推动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堵塞漏洞、提升绩效,更好地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2020年以来,淮南市审计局科学组织实施资源环境审计,不断理清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立项思路,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为主战平台,以专题资源环境审计为重要突破,多元化、多方式地积极推进资源环境审计,不断拓展了审计领域、深化了重点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出具审计报告/意见和专题报告54个,编发审计信息42篇,揭示问题540个,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三个层面提出审计建议151条,推动建立健全制度28项,查出违规金额3629.57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3.68亿元,促进增收节支、挽回损失720.94万元,推动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整改措施540项,如在高标准农田审计中,通过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比对往年基本农田和耕地资源的高清历史影像图和现状矢量图,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存在问题,推动被审计单位清理3.49万亩草皮种植地,异地补建1000多亩被占用的高标准农田,确保“良田粮用”。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专项审计调查揭示了部分县区饮用水水源保护不到位、县级水质监测中心建而未用、农饮专项资金被挤占、部分水厂超标准收取入户安装费等问题。又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情况审计促成政府出台了《淮南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考核细则》,弥补了我市污水处理监管考核工作的空白。审计报告及相关审计信息多次得到市领导批示,促进了制度完善和管理规范。
2.主持人:请问审计部门如何在审计工作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以此指引审计工作开展的?
刘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目标、途径和原则。工作中,我们以此为遵循,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履行好审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独特监督保障作用。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审计血脉。
加强系统学习。组织审计人员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重大原则和主要任务。提升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审计监督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价值取向,自觉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强化责任担当。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增强做好资源环境审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揭示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敢于动真碰硬,切实发挥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监督保障作用。
二是聚焦主责主业,将生态要求贯穿审计项目始终。在专项审计中精准发力。持续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环境治理任务完成等情况。深入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等专项审计调查,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在政策跟踪审计中突出生态导向。在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中,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绿色转型、生态补偿机制等)的制定、执行和效果,评估政策落实的协同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揭示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和梗阻。
三是强化监督效能,以审计之力护航绿色发展。紧盯关键领域风险隐患。重点揭示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破坏修复不力、环保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数据造假等重大问题和风险,深入分析体制机制障碍和管理漏洞。推动审计整改标本兼治。加大对生态环境问题审计整改的跟踪督促力度,压实被审计单位整改主体责任。不仅督促解决具体问题,更注重推动举一反三,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和长效机制,促进源头治理。促进协同监督与成果运用, 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结果共用机制。深化审计成果分析提炼。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高质量的审计专报和信息,为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决策和制度完善提供有力参考。
3.主持人:请问资源环境审计如何确定审计重点?审计机关关注哪些内容?
杨盾:在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会从大气、水、生态修复等领域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短板”和“弱项”入手,选择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和重点事项开展审计。如果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则会按照“摸清情况、揭示问题、分析原因、界定责任”的总体思路,以领导干部任职前后所在地区重点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及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为基础,以其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为主线开展审计。主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重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落实情况,让制度带上“高压电”。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重要内容,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生态安全、环境风险防控等情况,紧盯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二是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让职责成为“硬杠杠”。聚焦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情况,拧紧领导干部“责任弦”,促进领导干部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树立正确政绩观。三是重点关注资源环境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让资金花在“刀刃上”。将“火眼金睛”锁定在钱花得“对不对、好不好”上,围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开发利用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使用及绩效情况、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对闲置浪费、违规“上马”项目、项目效益不佳等问题保持高度警觉,算好资金账、政策账、“生态账”。
4.主持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区别于其他审计的独有特点。请问如何对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刘辉: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明确要求,审计机关要按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次,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总体评价。2022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该指标体系的评分采取百分制,共5大类18个具体指标,通过加减分而得出综合得分。最后根据综合得分按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等级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2025年4月,审计署办公厅印发了《地方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工作指引(试行)》,进一步对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六个部门主要领导自然资源审计中的评分指标进行了细化,使审计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合理。上述几个文件的制定,标志着科学、规范、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正逐步完善。
实际工作中,我们严格恪守审计权力边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首先,严格规范审计范围和内容,以依法查证的事实为基础,审慎评估其重要性程度和风险水平,准确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其次,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确保审计指出的问题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情况;最后,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意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和环境问题的特点,考虑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性、累积性和复杂性,合理区分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主观故意与客观限制、探索性失误与失职渎职等,确保审计评价结论全面、客观、公允、可信。
5.主持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于财务、审计专业人员比例较大的审计机关来说应该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是怎么面对这种挑战的呢?
郭明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对传统以财务审计为主业的审计机关在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思维模式上的一次重大挑战。这项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懂“账本”,更要懂“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确实难度巨大。面对这一挑战,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加强资环审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审计人员资环审计能力的培养,我们先后组织相关人员赴蚌埠、滁州等兄弟审计机关学习调研,赴浙江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同时,邀请省审计厅、市委党校、相关职能部门等领导、专家来我局授课,组织县区资环审计干部参加培训,不断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团队建设,通过培训指导、以审代培、研讨交流等,鼓励现有财务、审计人员学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理信息、测绘遥感等相关知识,持续提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人员能力素质。二是构建外部引智与协作机制。在开展具体审计项目时,通过借调(聘请)专家的方式,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借调专业人员,或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直接加入审计组。对个别高度专业化、技术性强的任务(如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复杂环境监测、特定资源储量评估、大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给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实力的科研院所、专业机构或第三方公司。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标准规范。《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安徽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地方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工作指引(试行)》印发以来,淮南市审计局边学边干,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评价方法,在实施审计项目前,确定审计重点事项,开展审前调查。在审计实施方案具体编制过程中,对照评价指标,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重点,关注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同时,淮南市审计局组织人员对近年来资源环境审计实践进行搜集、整理、总结、提炼,积极编写《审计护航绿色发展》,为全市资环审计人员提供了资源环境审计可学习、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审计典型案例。
6.主持人:请问市审计局在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中,如何做到同步关注民生事项?
杨盾:民生无小事,哪里事关民生,审计就延伸到哪里。我们在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也融合开展民生审计,围绕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民生福祉,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一方面,注重民生任务的落实。我们制定出台了《淮南市审计机关2022—2024年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三年计划》,一年一个重点项目,先后实施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专项审计调查、全市生态保护和修复相关资金专项审计。2025年,我们聚焦群众关切的“两新”“两高”内容,开展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落实专项审计。同时,把改善市民生活品质的环境保护治理领域,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监督范围,着重关注污水处理、饮水安全、垃圾分类处理等,审查资金支出合规情况及绩效情况,揭示项目管理的风险隐患,促进更好地服务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注重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相结合。坚持把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作为审计监督的目标和方向,深化对森林、土地、水、大气等自然资源的审计,推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责任履行到位,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为民生发展服务。
7.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市要扎实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着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请问审计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盾:为了推动党中央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围,淮南市审计局精心谋划审计项目,以开展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落实专项审计调查破题,从而揭示我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在政策执行、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卡点堵点难点。此次专项审计调查涉及部门多、涵盖专业领域广,专项资金超5亿、受众群体超7万人次。审计组紧扣“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政策上聚焦碳达峰碳排放、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任务推进情况,项目上聚焦“两高”、“两新”、化工等项目建设运营情况,资金上聚焦超长期特别国债与节能降碳专项资金申请、拨付、使用等环节的合规性、绩效性,尤其是对我市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煤化工企业的运营情况等涉及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内容重点关注。此次审计不仅查出3大类26个问题,涉及管理不规范资金3129.15万元等,也厘清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重点指标完成情况、相关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两新”“两高”政策落实情况。同时,在审计过程中督促相关单位积极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任务,审计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