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打造气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模式”——解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行动方案》

发布时间:2021-01-07 10:27信息来源:市审计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未来,如何从服务构建“三区”到打造气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模式”,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一张蓝图——形成气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模式”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区域气象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全面建成气象服务一体化发展新体系。到2035年,形成气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模式”,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带动力。

一张蓝图,描绘出长三角一体化气象保障服务美好未来。据了解,2025年近期目标的关键词是“建设”,聚焦长三角气象服务一体化,着力构建“三区”,即长三角气象服务一体化发展样板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气象开放创新先行区。2035年远期目标的关键词是“长三角模式”,在2025年阶段性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并推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模式,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国际影响力。

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三区”中的长三角气象服务一体化发展样板区,将探索发展“气象与经济社会一体化”“气象事业发展一体化”两个“一体化”。“融入、借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未来,长三角气象部门将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组织体系、借力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等资源以及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项具体工作中发展气象事业,形成气象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同时,长三角将形成气象协同观测“一张网”、气象信息资源共享“一朵云”,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气象预报、服务和创新“三平台”,并从组织协调、项目共建共享、一体化服务、联合创新、社会化发展等方面建设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气象事业内部发展一体化。

气象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将探索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维突破。

质量变革,指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从气象服务产品、技术、系统、机制、评估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变革,提高气象保障服务专业化程度和可控性,增加有效和高质量供给,优化供给体系质量。根据不同的需求,长三角将研发一体化的气象服务技术和产品,从观测数据采集,到产品通过统一平台可视化输出的整个流程都将进行过程性质量控制,并通过质量效益评估,确保气象服务供给效益。

效率变革,是要着力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建立市场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引入多元社会资源,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共同发展气象产业,实现气象经济快速发展,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动力变革,是要实现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推动气象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同时,丰富气象服务科技内涵,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内生动力。

气象开放创新先行区则是面向国际,进行更全面地开放和创新,在政策和科创能力等方面先行一步,参与国际竞争,使得长三角成为中国建设气象强国的窗口和前沿阵地。

五大创新点——推动事业发展主体、区域发展机制、业务布局、服务布局、科技创新机制变革

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项需求,《行动方案》被定位为气象保障行动方案。在《行动方案》整体框架下,长三角气象保障服务格局将发生五大创新性改变。

首先是长三角气象事业发展主体变革。按照“融入、借力、服务”长三角中发展气象的思路,《行动方案》对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国家气象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充分考虑了区域内各级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发展需求。未来,长三角气象事业发展将变成政府、部门、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共同牵挂”,气象部门为各大主体提供的服务效益越高,气象事业将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实现更好地发展。

其次是区域气象事业发展机制变革。《行动方案》明确建立以省部合作为基础的长三角一体化气象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长三角一体化气象保障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中国气象局将加强政策指导支持,三省一市各级政府将加大对气象保障支持力度,三省一市气象部门加强与国家级气象业务单位合作交流和业务协同,形成保障合力,加快推进气象保障任务落实。各级部门职责分工的进一步明确,对提升长三角气象保障工作谋划和推进效率有积极作用。

第三是气象业务布局变革方面。基于“一张网”“一朵云”“三平台”建设思路,长三角气象观测数据不再“分散”采集,将实现都市圈精细化雷达观测网,港口、航道、海岛、海岸线自动气象站网和激光测雾雷达网,生态和旅游气象观测网,长三角交通气象观测网等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观测和社会化观测。“一朵云”将实现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包括建设长三角基础气象数据云平台,实现长三角基础气象数据一体化采集、共享;同步建设长三角气象服务数据云平台,融入长三角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互联开放的气象大数据服务机制,将“气象公共云”的数据和产品与社会各行业相关数据深度相融,进一步提升气象数据和产品的应用效率和贡献率。

在观测和数据共享的基础上,长三角气象保障将形成一体化的预报平台,包括覆盖长三角区域的超高分辨率和多尺度的数值预报系统、台风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环境气象预报预测分析系统和港航一体化海洋气象业务系统。同时,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气象服务保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整合长三角各地气象部门的服务资源,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服务业务平台,提升预警统一发布、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等核心功能。

聚焦核心技术领域,实施联合攻关,共建长三角气象科技开放创新平台,力争在区域数值模式、台风预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航空气象、远洋导航、交通气象、生态气象等领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创新成果,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四是推动气象服务布局变革方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坚持长三角气象部门各扬所长,组建长三角气象服务“梦之队”,即长三角分布式气象服务九大分中心,提升区域气象服务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依托上海建立环境气象服务分中心、航空航运气象服务分中心和中国(上海)远洋气象导航中心;依托江苏建立公路交通气象服务分中心和能源气象服务分中心;依托浙江建立海洋资源气象服务分中心和生态气象服务分中心;依托安徽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服务分中心、旅游气象服务分中心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分中心。

五是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变革。科技创新由项目驱动向产业驱动转变,提出以产业发展方式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实现气象科技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一方面建立区域气象科技联合攻关机制。积极设立长三角气象科技开放基金,发挥区域气象科教资源密集优势,引导开展联合攻关,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建立一体化气象人才政策体系,设立长三角气象高层次人才计划。

另一方面建立区域气象产业众创平台,打造“一站式、互动化、可定制、可应用”的气象数据应用平台。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创建气象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未来,通过众创平台,有技术和创意的个人或团队,可以一站式获取数据、数据处理标准和方法以及扶持基金,实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体化前景——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等向“一体化”加速迈进

天气不分省界,一场暴雨可能影响长三角多个地区。长三角区域将统一发布气象预警,保障气象预警内容一致、发布渠道统一。这其中,不仅包括建设与预警管理部门标准化对接的预警信息共享发布平台、与公共发布渠道对接的智能化发布渠道,还将联合开展区域内中小河流洪水、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实现暴雨预报向影响预报的延伸,为社会公众防灾避灾提供支撑,为政府决策部署、部门应急联动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相互衔接一致的跨区域气象预警联动标准体系。

根据《行动方案》,重大气象灾害区域防御将被纳入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议题。针对具有区域特征的重大气象灾害,将建立区域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标准体系。区域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一经启动,区域各相关部门将统一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响应行动。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一体化气象服务又将怎样呈现呢?以交通气象服务为例,当一艘满载着将要运往“义新欧”中欧班列货物的海轮徐徐驶向港区那一刻,它便有了由交通气象服务分中心提供的涉及长三角区域的海上交通、水水转运、公路交通、轨道交通等形成的一揽子气象服务保障方案。面上的气象要素服务,也将向线上的专业气象要素服务,如江面大风、道路湿滑、轨道结冰等服务转变。

在旅游气象服务方面,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跨度较大。未来,长三角旅游气象服务中心将推出区域全天候的“气象荐游”服务,让长三角的市民和游客体验更加个性化、精细化的旅游气象服务。如,阴雨天气到粉墙黛瓦的古镇、古街游玩别有情调,大雾天气适合到有雾凇云海的黄山旅游,低云天气在上海中心能看到“云雾缭绕”……

在生态气象服务方面,针对长三角的空气质量指数、水体质量、植被固碳释氧能力、植被覆盖度和生态质量指数等生态环境参数,未来将进行高时空分辨率评估,提供高时空分辨率水体植被生态气象监测服务。

和常规气象保障相比,长三角一体化气象服务不仅实现了地域突破,而且更为智能化。如,设计和提供长三角通风廊道监测产品、污染物入流和出流评估等产品,为长三角大气污染精准防治及靶向性管控提供气象服务支撑。同时,还将在突出地方气象服务产品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长三角区域普适性的气象服务产品标准化。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