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种莲藕 齐心协力促共富

——淮南市审计局选派第九批驻村工作队莲藕种植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25-10-09 18:34 作者:周彬 来源:市审计局驻村工作队 【字体: 阅读:

寿县保义镇桃园村地处寿县中部、保义镇北部,德上高速公路和G237国道穿境而过。桃园村辖34个村民组,共945户4154人,耕地面积6642亩。该村农业生产以传统的水稻和小麦种植为主,但因区域地势较高,带来灌溉期取水用水困难的长期问题,非常影响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近年来,淮南市审计局作为桃园村的定点帮扶单位,派出一批批驻村工作队,想方设法帮助村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莲藕种植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寻找项目突破点

此前,桃园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车间出租、土地流转管理和光伏发电等项目,产业基础不强。传统的水稻和小麦种植在灌溉期需要大量用水时,从安丰塘或瓦埠湖通过三级泵站提水的方式距离远、损耗大、费用高,种植其他农作物也受水土等自然条件影响难以高产,因此形成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并且经济收入不高的局面。

选派单位市审计局党组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局领导多次到村实地调研,积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途径。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在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带着振兴乡村共谋发展的决心,与村两委干部和村民风雨同舟,问农事、找资金、跑项目、作规划,真正把村里人当成家里人,一心要找到打开局面的突破点。

经过查阅书籍资料、请教种植能手和现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驻村工作队结合村情,选择了莲藕种植这个小切口,抓住莲藕亩均产量高、经济价值高和种植管理相对简单的优势,找到了一个新方向的突破点。2024年上半年,由市审计局捐赠资金和选派干部帮扶资金共11.5万元,兴建了16.5亩的芙蓉塘莲藕种植项目,局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联系相关资金项目,各分管领导积极为项目资金搭桥铺路,形成了“一人选派,单位支持、全体有责”的氛围,为桃园村的经济增长突破提供了坚强后盾。

二、细致进行过程管理,聚焦产业发力点

驻村工作队结合村情实际,携手党员群众,勇担使命、积极作为,认真接过莲藕种植管理这个接力棒。在带领村两委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之上,驻村工作队查阅农业种植书籍、分析网上相关资料、请教莲藕种植专家,千方百计在每个环节都做好管理,做到打深井保持水位状态、洒药物预防产生病害、播肥料促进莲藕生长,全过程参与并见证了从“莲叶何田田”的如画美景到“捧玉出泥中”的喜人收获。

莲藕生长期之中,驻村工作队多次联系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提前多方联系销售渠道,想尽各种办法积极打通产品销售这个重要的最后环节。在此期间,有来自本市其他区的农户得知桃园村的莲藕种植项目后,专程从数十公里外的家中赶来进行商谈,在现场查看了长势良好的莲藕后该农户非常满意,并迅速与桃园村签订协议。协议明确由其在桃园村托管88亩土地新建藕塘进行种植,并且所需要的莲藕种苗全部从桃园村的芙蓉塘进行采购。

2025年初,经过平整、松土、筑坝等一系列操作,十余块连片新建藕塘的基础工作完成了。桃园村芙蓉塘莲藕的采收与新建藕塘的开挖、蓄水和栽种等环节实现无缝衔接。采藕工人们忙碌着,除留够芙蓉塘自身新一年栽种的需要,莲藕种苗经过采挖称重后,运送到不远处的新建藕塘进行栽种。“一边采、一边种”的方式既打开了销售渠道,又带动了农户发展;既减少了产品损耗,又节约了运输成本。芙蓉塘通过精心管理,莲藕产量喜人,60000多斤的莲藕通过销售种苗等方式获得了可观收入,除去约1.5万元的劳务用工支出、1.3万元的土地租赁费用以及0.6万元肥料费用等各项其他支出,芙蓉塘为村集体带来了2.6万元的纯利润收入,同时,新流转的88亩土地也为村集体带来了0.88万元的管理费用收入。这种方式,既实现了经济收入的增长,又成功带动了其他农户共同发展莲藕种植项目,形成连片效应,示范带动效果明显,切实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三、注重激发村民热情,瞄准振兴结合点

驻村工作队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工作主线,在大力发展莲藕种植项目的基础上,继续为桃园村认真谋划发展特色项目,以助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收。为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驻村工作队全面深入开展入村走访,关心村民的生活和生产并询问他们的诉求。市审计局和驻村工作队在走访过程中看到村民房前屋后自发零散种植的枣树、柿子树、板栗树等果树后,又打开了发展新思路。

经过多方调查,基于容易栽种管理、不怕飞鸟啄食等特点,驻村工作队明确了在芙蓉塘四周的田埂上栽种板栗树的想法,以进一步促进集体经济增长,同时帮助村民打开自我发展的新思路并带动农户增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驻村工作队多方联络板栗种植能手,四处寻找优质苗木来源,市审计局又挤出经费,出资帮助村集体和全村一百多户脱贫户、监测户等购买了近600棵板栗树苗。因地制宜按照“集中+分散”的办法,把近500棵嫁接优选的树苗栽种在他们的房前屋后,积极引导一般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拓宽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移栽的近100棵有五年树龄的大树栽种在芙蓉塘四周,经过施肥、浇水等一系列照料,时至今日,部分板栗树已经结出了果实。莲藕、荷叶、荷花与果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乡村立体风景。

驻村工作队也通过学习和实践得知,根据莲藕生长的特点,连续耕种数年后病害可能会明显增加,长期连作也会导致土壤酸化,气温的高低、水位的深浅和采收的时机等都会影响莲藕的品质和产量,市场价格的波动更是会直接影响销售收入。对此,驻村工作队尽可能把问题想在前、把工作做在前,经常向其他莲藕种植户现场学习经验,时常把不同阶段拍摄的图片进行对比,通过视频方式与技术专家实时分析长势,多方联络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驻村工作队在掌握第一手情况的基础上,树立着不怕困难、必能成功的信心,不断探索着让莲藕增产、让集体增收的好方法。目前正值盛夏,荷叶片片、莲花朵朵,不久后就可以进行又一年度的采挖收获。

四、有效呈现工作成果,绽放实践闪光点

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长期缺水灌溉的窘境,到驻村工作队帮助芙蓉塘莲藕种植项目打出的85米深井,抽出的汩汩流水有效解决了莲藕种植需要保持水位的问题。同时,芙蓉塘田埂周围的板栗树也获得了最大化的用水便利,为后续板栗果实的生长提供了基本保障。不时起落的野生水鸟也多了起来,在芙蓉塘形成了乡村生态振兴的生动缩影。

从莲藕种苗一直到成品莲藕的栽种、管护、采挖和分拣等各个环节,必须的用工又可以帮助村民获得相应的劳务收入。穿着橡胶连体服的工人或在栽种期弯腰在田中劳作,或在收获期使用高压水枪在齐腰泥水中“顺藤摸藕”,操作熟练的工人每人每天按工作量可以获得四五百元的收入。栽种期两三天,采挖期十多天,每天大约需两三名工人,仅此就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共约15000元的劳务收入。

2024年度,桃园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5.9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5%,这其中销售莲藕的2.6万元纯利润贡献作用不可或缺。另外,给村民提供的劳务机会既给他们增加了劳务收入,也帮助他们在劳作中学习了莲藕种植和管理的技术,一些村民明确表示出也准备在自家地块种植莲藕的积极想法。事实表明,从传统农作物种植转换到莲藕栽种,从莲藕的日常管理到带动劳务用工,有效帮助村集体和村民打开了发展思路,也切实帮助他们提高了经济收入,以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五、注重发挥长期效用,深挖振兴启发点

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市审计局的关心指导下,驻村工作队积极利用各种方式获取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在田间地头向村民了解粮食的耕种、收获和销售情况,向村两委询问灌溉抽水的方式和费用情况,在各个泵站和各条水渠边现场查看水量情况。正是得益于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驻村工作队才能够准确捕捉到村里的资源禀赋与需求痛点。

资源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资源融合可以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换个思路可能就会拓展出更好的方向。通过技术赋能重构价值链,使村集体和村民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又能够让分散的资源产生聚合效应。水中养鱼、塘内栽藕、岸边种树的方式,既可以融合形成立体的乡村振兴生态,更可以融合成为创新的乡村振兴产业。

兼顾实效与长效是发展的关键。桃园村如何把以往的莲藕种植经验继续发挥好,并带动村集体和更多农户增加收入,就需要把此前的阶段性成果固化成为常态化成果。通过 “短期攻坚+长效机制”的双轮驱动办法,及时解决高温干旱的影响并做好日常稳产提质的管理,系统构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实效与长效强有力的结合,就能够真正把莲藕种植相关产业做到由小带大,由点扩面,把莲藕种植这个“小切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