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发布日期:2024-02-08 09:33 作者:淮南市审计局党组成员、总审计师 王卫东 来源:市审计局 【字体: 阅读: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在促进中央令行禁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依然存在一定短板和弱项。笔者以所在地区县区审计机关为研究基础,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询问基层审计干部,广泛收集调研资料,剖析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问题和困难,并对基层审计机关如何高质量发展方法路径进行探索。

一、我市县区审计机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突出矛盾

(一)推升审计质量缺乏精品项目支撑。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机关“立身、立业、立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部分县区审计机关对新时代审计机关职责定位和发展需求把得不准、谋得不深,对上级审计机关工作重点和目标要求抓得不力、落得不实,习惯用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开展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实施的重点与上级审计机关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契合度不高,审计工作亮点不突出、成效不明显、精品项目不多,有的县审计工作一年下来拿不出一个项目参与优秀项目评比。从全省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情况看,近五年,我市县区审计机关获全省优秀审计项目表彰的审计项目有5个,且获奖层次较低、排名靠后,远低于等兄弟地市水平,有的县区审计机关甚至建局以来从未获得市级以上优秀审计项目表彰。

(二)聚焦主责主业缺乏有效的审计成果支撑。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集中体现。然而,近年来,我市六区两县审计机关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审计监督质量水平与先进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审计查处问题看,有些县区实施的审计项目,无违规资金、无案件移送、无整改成效,几乎丧失了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审计监督作用。从审计促进制度建设上看,尽管各县区审计机关按照上级要求,不断重视和强化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和处理,但多数县区审计机关对发现问题的整改尚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阶段,没有对问题产生的制度性缺陷、机制性障碍进行深入分析,没有立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被审计单位举一反三、建章立制、源头治理,导致问题常审常在、屡审屡犯。从审计成果转化看,审计报告的撰写“就事论事”,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审计成果提炼不够;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性问题,缺少综合性分析,提交的审计专报数量较少,分量不足;缺少从体制机制上面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参考价值不大。

(三)促进高质量发展缺乏稳定人才资源支撑。人才是队伍建设是推进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当下构建形成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审计管理体制的要求下,更需要一支领导有力、作风优良、专业懂行、科技领先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然而,目前全市县区审计机关队伍状况与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班子不稳定。2022年至今,全市8个县区审计局主要负责人已有6任审计局局长进行了调整,被调整的县区审计局局长普遍任职时间在3年左右,其中凤台县审计局3年内更换2任审计局长,最短任职时间仅1年左右,不利于推动审计工作规划落实、有序推进。二是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市县区审计机关编内外人员89人,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23人,占26%;计算机中级以上的14人,占16%;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人员61人,占69%;担任审计主审的44人,占49%,半数区级审计局的主审年主审项目在6个以上,甚至有某区审计局编内外人员6名,2022年实施23个审计项目,能够担任项目主审的人员仅1名,客观上无法满足审计质量要求。三是复合型人才匮乏。目前全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整体上专业结构较为单一,财会、审计类专业人员占比为73.5%,计算机审计专业人员短缺,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市县审计机关计算机技术培训,但由于审计人员培训周期长、流出多,截至2022年末,县区审计机关计算机中级以上的仅14人,占16%,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审计发展的需求。

(四)做好整改“下半篇”文章缺乏有力的制度机制支撑。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只有通过整改才能打通体制机制障碍,推进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树立审计权威,才能发挥审计的监督效能,将审计整改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前,我市县区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四缺”现象。一是缺制度。2020年以来,仅有部分县区出台了审计整改相关制度,从审计部门强化执法和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角度看,直接影响审计整改工作的力度和效果。二是缺人员。目前各县区审计机关均本着“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审计整改的监督检查工作主要由项目审计组负责。由于没有专职的整改机构或人员,部分审计报告出具后不能及时跟进监督整改事项,整改期限到期后不能及时验收反馈整改结果,难免存在审计查出问题与审计整改落实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三是缺机制。一些县区未将审计整改列入党委政府督查范围;大部分县区未建立贯穿整个审计整改各相关部门的全面问责制度,也未启动过审计约谈程序,追责问效的整改联动机制未能形成,削弱了审计整改的实际效果。四是缺规范。大多数县区审计机关整改工作的具体操作规范还不够健全,缺乏标准、权威的评判依据,对部门的指导对审计问题如何整改,整改到何种程度,如何界定责任等都无法做到统一标准。

二、基层审计机关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质量强审意识,构建从谋划到实施全周期精品审计项目创建。一是健全创优工作领导机制。县区审计机关要强化对创优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部署优秀审计项目计划安排、资源配备、组织方式、创建推进等工作,协调解决创优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健全创优项目订立机制。科学谋划创优审计项目,在计划环节就明确对政策性、宏观性、规模性上具备先天优势的审计项目进行重点打造,以增强优秀审计项目创建工作的计划性和目标性。三是健全创优资源调配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年度重点创优审计项目,打破部门、单位界限,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配,并合理利用内外部审计资源,切实提升审计攻坚能力,发挥整体合力,推动优势审计力量向重点创优项目倾斜。四是健全创优质量控制机制。严格执行审计现场管理办法,认真落实审核审理制度。对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送、重大违规问题审计处理决定,要建立现场跟踪审理制度,确保问题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规。五是健全创优成果开发机制。将研究型审计贯穿创优全过程,注重分析揭示重大政策落实、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民生保障、重大资金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在审计信息、审计要情、审计专报、线索移送、审计案例、审计手稿等方面挖掘提炼成果、总结经验做法,打造一批有高度、有深度、可推广、能复制的创优精品力作。六是完善创优促优评选激励机制。将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结果与年度目标考核、公务员考核有机贯通,与干部使用和职级晋升有效挂钩,不断增强审计干部创先争优的荣誉感、获得感。

(二)进一步把握审计重点,推动从审前到审后全视域成果开发。县区审计机关应将审计成果开发工作关口前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提前谋划、全程发力。一是重“审前”,打基础。注重提升项目立项的前瞻性,坚持党的工作重点抓什么,审计就审什么,紧盯重大战略实施、重大政策落实、重大项目推进、重大风险防范开展审计,确保审计工作起点准、落点实,为成果开发夯实基础。二是重“审中”,提质量。进一步优化审计质量管控方式,严格落实分级质量控制责任,完善复核审理模式,形成全方位加强、全过程控制、全流程做实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让审计结果经得起检验。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提升审计发现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改进审计报告质量,做到报告内容“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问题反映“定性准确、证据确凿”、审计建议“对症下药、切实可行”,更加贴近党委政府要求和使用者需求,为成果开发提供素材。三是重“审后”,优成果。围绕审计项目多角度谋划成果“深加工”,针对审计发现的行业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分析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形成有分量、有数据、有深度的审计要情、专报等直送主要领导,使审计工作真正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

(三)进一步优化人才整合利用,形成从内部审计到社会审计全行业资源统筹调配。一是优化审计机关人力资源配置。严把选任关,主动适应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在新招录、选调人员时,聚焦资源环境、工程造价、金融投资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以高标准选拔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升基层审计干部学历层次,推动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向专业领域延伸。二是统筹内部审计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业务指导,引导内部审计机构瞪大眼睛、明察秋毫,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部门和岗位开展审计监督。积极吸纳内部审计参加审计项目,以审代训,弥补国家审计力量不足。三是合理运用社会审计资源。各县区可结合本地区人才实际,实施审计力量“集结计划”,成立审计专家库或人才库,在审计力量不足、相关专业知识受到限制等情形时,组织参与审计项目,解决当前审计力量不足,弥补审计人员专业上的限制及结构性缺陷。
   (四)进一步做好审计“下半篇文章”,构建高质量整改闭环工作链条。一是健全审计整改机制。着力构建审计整改“四梁八柱”,压实党委、人大、政府、主管部门、被审计单位各方责任,做到重要整改决策党委部署制定、重要整改报告人大持续跟踪、重要整改事项政府统一调度、重要领域整改部门协同发力、重要整改责任强化问责追责,构建起政府主导、人大监督、部门负责、审计机关督促、各有关方面协调配合的审计整改闭环工作链条。二是规范审计整改流程。有条件的县级审计机关成立专门的审计整改督查部门,对上级审计机关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年度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整改开展常态化的专门督查。正确界定“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分类,以“见人见事见物、见文件见制度见成效”的标准,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整改验收。三是构建跟踪督查闭环。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及时建立完善的审计整改台账,列出审计问题清单、整改责任清单和整改落实清单,督促被审计单位履行审计整改职责,核实各项整改措施和整改效果。同时,对未整改到位问题、建章立制情况、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进行“回头看”,及时跟进、及时补缺,确保审计整改质量和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