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质量 推进淮南审计一体化建设

发布日期:2021-09-29 09:25 作者:淮南市审计局 陈寅 王卫东 来源:市审计局 【字体: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市审计局专门成立调研课题组,就“立足高质量发展,推进淮南审计一体化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一、审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背景及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要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全国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其间蕴含审计工作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树立全国一盘棋、各种审计资源统筹调配的一体化建设思想,为审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思想遵循。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这是党的决定中对包括审计监督在内的各类监督一体推进的理论阐述。审计机关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监督体系中具有其他监督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肩负着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和“三个加大”“四个促进”新使命新要求,应该积极树立集约高效的一体化监督思想,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以审计监督的成果服务于党内监督和政治监督。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矛盾异常突出。一方面,既要完成上级审计机关统筹实施的重点项目计划,又要扎实推进本级党委、政府全覆盖监督任务,还要抽调力量承担本地区中心任务和配合巡视巡察工作。另一方面,新时代赋予审计机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新使命、新任务。如何有效破解人少任重矛盾,做到履好职、尽到责、高质效,就必须站在整体的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方法解决问题。这就要用一体化的策略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审计项目、统筹审计资源、开发项目成果、优化项目管理、集成监督合力,提高审计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效益性,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监督实效。

二、制约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整体效能发挥的堵点和痛点

一是统筹项目组织实施意识不强,审计项目的潜在价值得不到有效释放。长期以来,基层审计机关受制于机构编制不足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的双重压力,只能疲于应付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统一组织项目、本级党委政府要求的工程价款结算审计以及全覆盖审计任务,对于自行组织安排的审计计划项目往往只追求数量和任务的完成,缺乏对立项资源的有效整合,导致项目规模零星化、立项单元碎片化,很难体现审计项目、审计组织的价值取向。

二是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尚未形成合力,推进审计后半篇文章缺乏组织机构保障。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目标的认识有偏差,重项目实施、轻督促整改,存在督促整改主体缺位、错位等问题,对开发审计成果、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导致审计工作存在头重脚轻现象。目前,不少先进地区的审计机关,已主动将审计力量向后倾斜,成立专门审计整改执行和审计成果开发机构,督促督办审计整改、提炼开发审计成果、协调推进部门协作,提升审计成效、凝聚监督合力。而多数地方审计机关仍沿袭传统做法,对审计整改及成果运用没有配备专施机构和人员,落实审计后半篇文章职不清、责不明、力不聚、效不显。

三是审计信息化运用能力不足,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缺乏优质人才储备。信息化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对审计思维、审计手段、审计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多元化的审计对象、多领域的海量数据,对于业务专业单一的审计人员来说形成了能力上的挑战,也对审计机关人员结构和专业配备带来新的课题。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传统审计模式下配备的人员多为会计、审计专业类人员,且年龄结构相对老化,难以迅速提升信息化审计能力,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高质效、全领域、无死角的审计全覆盖。 

三、以审计一体化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一体化建设总体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思维方式和工作站位,只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才能从根本上为审计一体化建设注入原动力,才能为审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支撑。一要树立政治与业务融合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就审计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提出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使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显著加强,国家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愈加凸显。审计工作表面上看是在审经济活动中的重大决策、财务收支和风险效益,实质上是在审党性观念、政治意识、政策执行力、廉洁自律、担当作为。为此,审计机关要把准政治机关定位,在业务实践中培养政治视角,树立一体化监督思想,加强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政治监督的协调配合,加强对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廉洁自律的审计监督,充分彰显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二要树立法治与监督融合思想。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审计机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树立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理念,形成遇事学法、监督依法、审计促法的法治思维,自觉将审计监督置于依法治国总体布局之中,将法治建设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决策谋划、业务管理、监督服务全过程。三要树立治理与服务融合思想。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具有重要作用。被赋予了政策贯彻落实的督察员、推进改革的催化剂、财政资金的守护神、反腐败的利剑、权力制约的紧箍咒等众多职能定位,这既体现了审计机关监督治理的功能,又赋予了审计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要着力构建查错、纠弊、治理一体推进,“治已病”“防未病”双向着力,审前谋划和审后促改全面贯通的审计一体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独特作用,以系统化的审计监督成效护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完善一体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审计监督是专门的经济监督,在监督体系中具有其他监督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为新时代审计建设提出了总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着眼于构建系统完备、集约高效的审计管理体系,从项目部署中寻价值、向组织实施中要质效、在科学管理中促成果。

一要提升审计一体化立项水平。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审计功能发挥,以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为抓手,聚焦审计项目的内在价值和审计组织方式的实现效能,着力构建审计项目“聚合型”、审计组织方式“集约化”新模式。在审计项目计划编制上打“组合拳”,统筹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重大政策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投资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的立项安排,优先考虑上述审计类型在审计对象、审计区域的交汇点上部署审计项目,最大限度聚合审计力量、集成审计成果。在审计组织方式上推行“1+N”模式,探索“1个审计主题+N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个审计对象+N个审计项目”“1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政策跟踪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二要形成审计一体化实施机制。立足审计资源统筹使用,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大审计格局”。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治理功能,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机制,规范社会审计组织参与政府审计的业务管理和质量控制,通过组织内部机构参审和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等方式,推动审计全覆盖实施,构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审计监督体系。立足审计力量优化配置,进一步强化业务部门协调配合。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突破部门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科室界限,探索项目等级制管理新思路,根据审计项目等级、特点、需要配置审计力量和组织专业队伍,构建审计立项与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大项目多兵种立体作战的审计作业模式。三要优化审计一体化管理布局。着眼审计事业长远发展,不断夯实审计质量基础,把握审计质量各个节点,实现全流程、全过程管控。首先要统筹项目计划管理。提升计划编制的全局性、科学性,增强上级审计计划安排、预算执行审计计划、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投资审计计划和专项审计计划的整体性、协同性,变计划编制的“五龙治水”为项目布局的“拧拳聚力”。其次要加强审计实施管理。进一步提升审计方案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审计实施方案审核备案和重点项目审计实施方案行政会议审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审计业务流程管控和审计组现场管理制度机制,提升依法审计水平和文明审计形象;进一步发挥项目审理在促进审计质量提升中的作用,为审理业务会议和局长办公会审议报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再者要健全跟踪检查考核机制。建立审计项目计划执行定期通报制度,优化年度审计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工作机制,加强审计项目归档和审计统计质量考核。进一步强化考核检查结果运用,领导班子每年要听取审计质量检查及考核评优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突出问题,将其与县区、部门及干部考核联系起来,推动审计业务管理与干部管理有机结合。

(三)构建审计“后半篇文章”一体化推进机制。审计揭示和反映问题只是手段,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督促查出问题的整改,做实做细审计“后半篇文章”,推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制度,进而达到“治已病”“防未病”,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一要进一步提升审计整改落实整体效果。要创新审计整改外部协作机制,充分借力人大监督、巡视巡察、党委政府督查督办、审计整改联席会议等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视,定期分析上报审计整改工作情况并建立审计整改问责机制,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单位部门,联合纪委监委、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约谈、问责。要创新审计整改内部工作机制,构建强有力的审计整改内部组织架构,形成由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办公室、专业牵头整改部门、审计项目实施部门三级管理工作机制,一体化推进落实审计整改跟踪督促、台账管理、对账销号、考核追责各项工作。要创新审计整改考核运用机制,探索审计整改结果统一评判标准,正确研判审计问题类别和整改方式适用,制定科学完善的审计整改考核细则,推动审计整改考核结果在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审计整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三方得到有效运用。二要进一步拓宽审计成果一体化开发渠道。充分挖掘审计监督成果,在认真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问题整改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审计成果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方面:建立健全重大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向党委、人大、政府进行报告的制度,落实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向纪委监委、组织部门报送机制,强化对普遍性、典型性、敏感性问题提炼归纳,通过汇总报告、问题专报、审计要情及政务信息等途径,及时向党委、政府工作报告,促进审计监督在服务决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提升审计系统业务规范方面:注重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将好的项目资源、审计思路、组织方式、管理措施、技术方法以科研论文、审计案例、经验介绍等形式向上级审计机关申报或在审计系统理论报刊上发表,促进审计成果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广和复制。三要进一步促进审计结果运用一体化融合。随着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审计监督结果运用需求也更加广泛,审计机关应该积极把握机遇主动融入、促进融合。要促进审计监督与人大监督深度融合,在服务人大监督的同时,借力人大权威在审计整改、立法监督、干部任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促进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深度融合,在依法履行审计监督的同时,不断扩大审计结果、审计整改公开范围,让社会公众参与、知晓、推动审计结果运用社会化。要促进审计监督与巡视巡察深度融合,在服务党内监督的同时,探索巡审联动组织模式,通过建立年度计划协商和工作协同机制,不断提升审计监督的权威,更有效的服务党内监督。

(四)构建一体化建设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的制度机制建设是促进审计一体化实现和推动审计集约高效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审计机关在创新审计管理,推进审计全覆盖、促进审计质量提升、强化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机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审计工作考核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支撑,有力推动了审计工作水平整体提升。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单项制度与制度的关联事项要求不够统一,单项工作考核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有机贯通存在断点、堵点等问题亟待破解。

1.构建权威、集约、高效的一体化考核评价管理体系。成立以局党组为统领的审计工作考核领导机构,统筹各领域、各专业的考评制度建设,科学、务实、有效细化考评细则,促进各项考核、检查、评选制度之间贯通衔接,促进考评工作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一要推动外部考核与内部考核有机贯通。将本级党委、人大、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对本单位的综合、单项考核结果,作为对承办部门履职情况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内部考评机制实现内外考核有机衔接,提升审计机关落实政策、服务大局、履职尽责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二要推动党建考核与业务考核有机贯通。强化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找准党建引领审计发展的切入点、结合部和创新方式,将党员干部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建活动、临时党支部项目点建设、党建创新成果纳入业务部门考核范围,实现党建考核与业务考核双轮驱动、双向发力。三要推动年度目标考核与单项检查考评有机贯通。修订完善《淮南市审计机关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将审计整改、质量检查、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案件线索移送、信息宣传、政务公开、法治建设、计划统计、信息化工作、效能建设及创先争优、党风廉政建设等考核指标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综合考核体系,确保各单项考核在自转的基础上围绕总体目标形成公转,促进年度考核更加全面、科学、集约、高效。

2.促进目标管理与干部管理一体化融合。目标管理考核的出发点是推进部门、单位高质高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着力点是对干部履职尽责和担当作为的考量。一要健全目标管理考核与干部管理考核结果互用机制。将部门负责人推动部门工作取得的成绩、审计干部在单项工作上的优良业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参考,将审计干部个人受到上级表彰纳入所在部门考核指标,推进考核结果一体运用。二要开辟干部管理与目标管理互联互通渠道。进一步优化公务员年度考核办法,在民主投票推荐的基础上添加对公务员重要目标任务完成的量化指标和工作业绩的硬化指标,精准把握管人、管事的共同点和结合部,将对部门单位的目标考核与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结合起来,与干部敬业奉献、担当作为结合起来,与干部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审计管理全方位、考核运用一体化。

3.形成培养、锻炼、使用干部的一体化工作机制。人才战略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石,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是考核评价工作的落脚点,是考核评价结果运用的主要实现形式,也推动审计事业稳步前行的动力源。一要完善干部培养工作机制。科学安排审计培训计划,落实审计实务导师制,建立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干部培养工作责任制,在审计实战中、在急难险重任务下、在高标准严要求上考量干部,培养适应新时代审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二要拓宽优秀干部锻炼的渠道。对干部培养中发现的优秀人才,及时为他们搭建全方位提升能力的锻炼平台,通过基层岗位挂职锻炼、重要岗位轮岗交流、综合部门与业务部门交叉任职等方式,全方位检验优秀干部、后备干部的工作站位、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三要加大使用干部的力度。培养、锻炼干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干部,让他们在更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打破干部使用中论资排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补偿性用人惯例,大胆起用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敢担当、善作为、经得起考验、考核评价优秀的年轻干部,将审计人才队伍的红利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动力,不断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