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一体化环境下的审计探析

发布日期:2022-11-15 09:41 作者:电子数据审计科 苏睆 来源:市审计局 【字体: 阅读:

预算管理一体化是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税体制的必然要求。2022年,安徽省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在全省范围内正式上线使用,建立起了财政资金“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预算管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预算管理效率和监督质量。面对财政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审计人员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本文就预算管理一体化对审计工作的影响进行简要探析。

一、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变化

(一)功能模块集成度提高。将原先分散的财政业务系统纳入统一的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基础信息、项目库、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调整调剂、预算执行、会计核算(总预算会计和指标账)、决算报告、资产等模块,实现预算全过程、项目全周期管理。

(二)预算指标对资金支付的控制力增强。预算指标下达后,单位根据预算指标申请支付资金,财政部门严格按照预算指标进行支付控制,支付直接对应明细、具体的预算指标,加强资金支付与项目预算指标的衔接。

(三)部门预算管理结构优化。将预算项目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单元,把所有预算支出以预算项目的形式纳入项目库,并分为人员类项目、运转类项目和特点目标类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动态记录和反映项目预算下达、预算调整调剂、预算执行等情况,项目结束和终止时予以标记。   

二、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财政数据难以采集。一方面,安徽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按照“省级开发,市县使用”的原则,将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数据汇集至省级数据中心,实现财政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对市、县(区)级审计机关而言,财政系统原始数据已经无法在本级直接采集,而省级采集到的原始数据无法单独针对某地市进行剥离。另一方面,由于新系统的运行主要依托于国产数据库,即便基层审计机关通过向上级申请的方式采集到部分数据,现阶段也没有与之匹配的分析环境和技术力量对原始数据进行还原、清理、分析。

(二)数据分析模型无法使用。信息系统的升级迭代必然伴随着系统内部数据结构的改变,这一变化导致审计人员现有的大部分财政数据分析模型无法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情况加以调整和更新。系统前台页面导出的大多数报表,如可执行指标表、待分配指标表、国库库款月报等,其字段、标识、序列等内容较之前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审计人员对这些报表进行处理时将无法利用现有模型。

(三)现场审计实施系统适配性降低。由于各财政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已经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基层审计人员无法像往常一样使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系统),按照财务软件模板对财务帐套进行转换分析。新系统中可以在前台页面将财务账导出为.XML格式文件,而这一格式文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转换处理才能导入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既增加了工作量,也对基层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策建议

一是准确识变,加强研究。一方面,审计人员要主动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技术标准V1.0》《安徽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操作手册》等政策性和技术性文件,梳理出资金申请、拨付、使用的全流程。另一方面,强化和财政部门的沟通交流,厘清预算系统的新变化,积极研究系统能够采集到的各类财政、财务报表数据,及时创新审计思路,在审计项目开始前打好“提前量”。

二是科学应变,守正创新。审计人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既要不断提高在纸质资料中抽丝剥茧的传统审计能力,又要依托信息化手段主动适应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变化。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每年向上级审计机关报送的财政数据标准表,以及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导出的各类报表数据,建立或调整数据分析模型。跟进解决预算单位财务数据导出、还原、分析的问题,及时提高审计效率。

三是主动求变,提升能力。面对各类信息化系统的持续推进,审计人员要主动提升数据采集转换能力,熟悉各种数据库软件、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场面。同时,也要持续提升数据核查分析能力,运用SQL、Python、GIS等数据分析手段精准发现疑点,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强化财政资金在多部门、跨领域间的关联分析,保障财政资金审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